研究

《新時代價值觀教育策略研究》

出版
香港政策研究所
作者
香港政策研究所
教育
2023-11-23

2023年中,當時在籌備中的香港教育研究院通過為學文教基金有限公司,委託香港政策研究所在2023年8月至10月進行本研究項目。研究團隊整理、回顧及綜述了有關文獻,包括政府文件、學術著作、調查研究報告等;另外諮詢資深教育界人士,以及通過網上會議工具訪問了三間內地學校,再進而總結分析及提出策略性建議。整份研究報告的初稿已完成,待進一步的補充修訂及設計版面後,將於2024年1月在香港政策研究所的網頁發表;本文為其摘要,以下第一部份為研究報告的第一章至第五章內容的簡要敘述,所引述的文獻來源將在研究報告列明;第二部份為第六章的全文。

前言

自21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

  • 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及科技強國,並在國際政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繼續奮進,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期望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建人類美好的未來。這是一個建立多極和多元的新世界秩序的時代。
  • 美國政府因認為其主導的世界秩序受到中國挑戰而全力打壓中國,出現了「去全球化」和陣營對壘的趨勢,而歐洲和中東的地緣政治衝突發展為殘酷延長的地區戰爭,深深地影響了全球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另方面,新冠病毒疫情反覆延宕經年而大大打擊了全球經濟,極端氣候變化又頻繁威脅世界各地。各國要尋求國際合作應對以上種種問題,防止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秩序混亂,並避免地緣政治衝突演變為世界大戰或核戰。這是一個世界動盪不安、危機處處而又極為需要國際和平合作的時代。
  • 網絡平台與社交媒體的積極和負面的影響無遠弗屆。人工智能近年來的突破性進展與無可估計的發展前景,對世界的影響將更加速與加劇,甚至令人擔心會對人類命運做成極大的禍害。這是一個人工智能將會更加深刻影響人類前途的時代。
  • 世界各地區過去幾十年在全球化下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急劇的社會轉型衝擊了既有的社會規範秩序,以西方為主導的現代文明的價值影響了當地的傳統價值,出現了矛盾和衝突,這在亞洲和中東地區尤其如此,引起不少國家重新肯定其傳統文化與價值。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過程中要重新肯定其文化傳統的時代。
  • 社交媒體促成了「後真相」時代的出現,而不少國家內部與國家之間在種族、宗教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矛盾變得愈來愈尖銳,暴力和仇恨事件增加。一些人類的傳統價值共識,如誠信、勤儉、寬容、平等、公正、憐憫、守法、和諧、責任感、尊重他人等等,都似乎愈來愈有所缺失,好像不再普遍得到人們所珍惜和遵循。這是一個價值觀念多元、混雜、模糊、顛倒和對立的時代。

學校的德育或價值教育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個人成長,以致往後的社會發展,都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現今更為重要,並要因應新時代的發展情況而作策略性調整。

第一部份 香港價值觀教育的理念、發展、現況與比較

 

1. 相關概念、理論與方法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確定了自2017年起對各個相關學習範疇的整合而綜合為「價值觀教育」的統稱,以貫穿各個學科及跨學科學習範疇,包括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

本研究報告將集中討論有關德育、品格教育、正向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生命教育、情意教育及素養教育的相關概念、理論和方法等方面。這裡說的素養教育是指歐盟提出的「面向變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 和美國的「21世紀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後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訂的《學習指南針2030》(Learning Compass 2030)框架綜合為核心素養的教育而向全球倡議推廣,即是為了適應世界的急速轉變,而要培育新一代所應該具備的跨學科和綜合性的關鍵素養。

香港大多數中小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訓,都秉承中國人重視德育的傳統,着重學生道德、倫理和品格的培育,並且包含或結合了儒、道、佛家思想與西方宗 教思想。中國德育教化傳統主要來自儒家理論,但較為著重對儒家著述的學習、個人的領悟修行、以及家庭/群體/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和約制,在香港現代社 會還未能在學校普及發展成為有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模式。

來自西方的品格教育、正向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素養教育、及情意學 習,因其在理論和方法上比較有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具體清晰的步驟,而較容 易成為本地學校採用的教育模式。再加上這些西方教育理念包含了人類社會對 道德規範的普遍期望和標準的元素,亦與中國傳統的不少相關概念吻合,故此 也容易為香港社會接受。

品德倫理教育、品格教育和正向教育著重個人的品性培育與修養,較多涉及個 人與他人的關係。公民教育著重社會對個人的規範和約制,強調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及在法律保障下的個人權利,並與國民教育不可劃分。生命教 育則是進入了人生哲學的範疇,協助學生探討及反思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找出自己的存在價值與定位,珍惜生命,過著有意義和負責任的人生。情意學習側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情緒、態度、動機、感知等的作用。素養教育是因應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引致世界和社會急劇轉變,而幫助學生裝備自己的能力去應對未來的人生與事業的挑戰。

2. 香港價值觀教育的發展

1981年,課程發展委員會頒佈的《學校德育指引》,在學前階段、小學和中學 確立了德育課程的地位,其中提到:「推行德育的目的在透過啟發性思想培養 兒童有正確的道德和社會價值觀。」。其後,課程發展委員會在1996 年發表 《學校公民教育指引》。

特區政府在 2000 年前後推動教育改革,認為德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重點。 1999 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改革諮詢文件《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 強調學校教育首要推動德育、公民教育與中華文化,以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及勇於承擔的精神。課程發展議會其後於 2001 年公布《學會學習 — 課程發展路向》,將德育及公民教育列為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之一,應以全人發展的概念融入於學習經歷之中,協助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大範疇的發展。2002 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將德育及公民教育,列為四個關鍵項目之一,提出香港需要培養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而學校教育應著重培育五項價值觀,包括:「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尊重他人」、「堅毅」 和「承擔精神」;並鼓勵學校把這五種首要價值與學校本身的辦學理念、德育宗旨結合。

教育局在2008年公布的《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增加了「誠信」與 「關愛」,成為七種首要價值觀,並進一步主張通過各學科課程培育學生積極態度的正面的價值觀,課程發展委員會原本準備在2012年將德育及公民教育獨立成科,但因為反對派挑起的「國教事件」,教育局被迫擱置有關計劃,讓大部分學校沿用原本的校本模式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

2014年,課程發展議會公布《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 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文件,建議學校理應從三個層面(認知層面、實踐層面、感情層面)推動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與教育。文件又在「國民身份認同」的價值觀教授中特別強調學生對於《基本法》與「一國兩制」的理解,並建議透過價值教育課程加深非華語學生對於中國的認識;價值教育範疇又增加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生命教育」、「基本法教育」、「禁毒教育」和「性教育」。

2017年,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提出七個主要課程發展重點之一是價值觀教育。《小學教育 課程指引(試行版)》2022(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以「立德樹人重啟迪創造空間育全人」為主題,並在章節「加強價值觀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國民及國 家安全教育)」中,重申價值觀教育包涵價值觀、態度和行為三者。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2017)的6A 分冊「德育及公民教育:加 強價值觀教育」就加強價值觀教育,提出七項策略:認知、情感及實踐並重;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經歷;加強協調不同範疇的價值觀教育;學校整體課程 規劃;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規劃;各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營造有利氛圍。

自2017年起,教育局進一步加強價值觀教育;又為配合學生面對的各種複雜的生活情境,教育局整合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 《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不同跨學科範疇,並以 「價值觀教育」作為綜合統稱,更整全地培育學生的正面的價值觀念,使他們能以符合道德、積極和堅毅的態度,應對生活中的複雜的處境,實踐良好行為。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 (試行版)》

政府參考《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2008)而編定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以下簡稱《課程架構》)目的為列舉各學習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期望,貫通各學習領域課程/學科及全方位學習,為學校規劃價值觀教育課程提供規範和建議,在課堂內外推展價值觀教育。加入「守法」和「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外,建議加入「勤勞」作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在這十個當中,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立根於中華文化。文件指出,雖然有建議提出將國民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或性教育等不同的價值觀教育範疇獨立成科,安排教師於課堂專責教授,但文件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群育、美育等各範疇與價值觀教育並非割裂而是相互關連,並貫通中小幼各學段,見於個人、家庭、學校、社交、社會、國家和世界層面的體驗,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知行合一,建構學生正確、積極的價值觀。課程架構從小一至中六,貫通中小學四個學習階段,提供一個全面、有系統並具備持續性的課程架構。各學習階段均涵蓋五個生活範疇,即:「個人」、「家庭」、「學校」、「社交」和「社會、國家及世界」,各生活範疇備有「對學生學習期望的建議」和相關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特區政府一直以來都與不同部門攜手推動國民教育。國民教育是學校的重要學習宗旨和學校課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幾年來,教育局持續增潤及優化課程。即加入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架構》強調價值觀教育應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並清楚指出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協助他們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觀、尊重國家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明瞭身為中國人,有保家衛國的責任;並列明在不同學習階段相關的學習元素,已納入各主要學習領域、相關科目、校本價值觀教育課程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內(例如參觀交流、義工服務、制服團隊),並提供具體示例,讓學校作推行的參考。教育局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採取多元化及具體的措施。

展望

價值觀教育的繼續發展,需要進一步有系统性的規劃,主要範疇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階段的連貫性與銜接性,學校課程、活動、氛圍及教師的全方位安排,學生培育知、情、意、行的標準,等等。

3. 香港學校的實施情況

研究團隊參考了香港政策研究所另一研究項目的文獻資料《學校的德育規劃與推行模式研究》的《報告》、《學校個案》和《教師手冊》(2020),內含合共50間學校及機構的訪談和學校文件分析,以及為本研究項目對部份學校近兩年多以來發展的跟進了解。研究報告第三章將介紹部份受訪學校的實踐經驗,以下為綜合的敘述。

香港相當多學校的校訓和辦學宗旨都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且結合辦學團體的核心價值與其辦學宗旨(例如宗教信仰)。一些大型的辦學團體用中央結合轄下學校的模式,根據辦學團體的核心價值和學生的成長需要,設計了在基本原則和課程框架較為一致的德育課程,進行聯校交流,並對老師進行培訓及觀課指導,確保其屬下學校的德育課程較為連貫。一些宗教團體屬下的學校由宗教及倫理組策劃德育倫理或宗教及道德課程及推行有關活動。

課程與方法

在正規課程方面,較多學校把德育內容滲到不同學科,認為透過不同的學科探討有關的德育議題,較能結合學科知識和生活實際,另亦有設立班主任課。但有些學校認為,滲入式德育課程缺乏整全的課程架構,加上老師著重學科成績,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科的內容上,令德育難以有成,故此把德育獨立成科;獨立成科的一個優點,是可作較有系統的評估。亦有學校兼用兩種設計,除了在不同科目中滲入德育元素,亦設有獨立成科的德育課程(如德育科、生命教育或生活教育科、宗教與倫理科)。在非正規課程方面,學校都普遍有組織德育活動、社區探訪、義工服務等。同時,不少學校都重視營造支持德育的氛圍,包括校園文化建設、夥伴協作等。受訪學校因應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設計了縱向的德育課程,在不同年級,課程的內容深度及所教授的價值觀作了鷹架式(Scaffolding)的處理。學校推行德育/價值觀教育主要有五個教學方法:一是直接的價值傳授,二是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分析,三是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推理和抉擇,四是幫助學生澄清他們自己的價值觀,五是在真實情境中以行動付諸實踐。

領導、培訓與評估

受訪的50間學校基本上都設有核心小組統籌及領導德育的發展工作,包括訂立計劃,將計劃落實推行,進行成效評估,以及根據結果而修訂和推出新的計劃。本港學校按照教育局、辦學團體和校董會對教師培訓的明確要求,都安排教師參與有關的專業發展課程,包括由教育局或大專院校舉辦的主題式研討會或工作坊,以及不同學校教師的分享講座。有些辦學團體更組織屬下教師在專家指導下,成立小組編寫德育教材,供學校在德育課上使用。

在德育評估方面,學校除了使用APASO,還會用持份者問卷、訓輔個案數目、活動參與人數及校本問卷等量化方法,以及教師觀察、檢討會議、學生課業及學生面談等質化方法,評估德育工作的成效。

視學報告

《教育局周年視學報告2021-22》認為學校重視價值觀教育,普遍將之訂為關注事項或重點工作,藉學習領域和科目、德育課程及全方位學習活動等推展,內容大致涵蓋各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但亦指出一些學校須要加強統籌領導,落實以全校參與模式完善國民教育,另外,只有部分學校規劃較周全,組別能緊密合作,運用不同的推行策略,結合課堂學習、實踐體驗和學習氛圍有效推行價值觀教育。

4. 中國內地與新加坡的政策和經驗

中國德育工作專業化、規範化、實效化

中國教育部在2017年8月17日公佈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切實將黨和國家關於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小落實,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範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文件又在總體目標中提出:「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養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德育內容有五個範疇:1) 理想信念教育,著重政治教育;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4) 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自覺勞動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5) 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中國教育現代化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2019年2月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當中亦更加注重以德為先。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2019年7月)提倡要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中要突出德育實效。完善德育工作體系,認真制定德育工作實施方案,深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要加強品德修養教育,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法治意識養成。

《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2019年8月)提出要完善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是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不同學段特點,研究生階段重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本專科階段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

訪問三間內地學校

研究團隊又在今年9月分別向廣州朝天小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無錫外語學校的負責人和教師進行了網上訪問,了解它們如何推行德育工作,內容見稍後發表的研究報告第四章。三間學校可供香港參考的一些經驗見本報告摘要的第二部份。

新加坡的品格與公民教育

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以來,一直致力於在國民之間建構共同身份,及培養對國家的歸屬感,並在學校推行公民與德育課程。由2007開始引入品格與公民教育必修科,目標旨在傳遞價值觀和培養技能,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心繫祖國,對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公民。課程內容的綱領主線,是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佈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中提出的各民族和不同信仰的民眾均能接受的五大共同價值觀,並在所有中小學的相關課程綱要及教科書上列明:「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都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堅持東方價值觀,弘揚儒家傳統文化。

多年來新加坡教育部多次更新中小學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著重鞏固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尊重,責任感,正直,關愛,堅毅不屈,和諧),在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國家和世界不同層面上都有各自的學習目標,培育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從而使到學生意識到個人的責任感,最終能夠身體力行,樂於為建設新加坡而效力。

課程內容範疇包括價值觀教育、國民教育、社會與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以及教育與職業指導,分為四個課程形式:1) 品格與公民教育課,主要傳授課程中的價值觀,知識和技能;2) 級任老師輔導課,強調社交與情緒管理技能的學習,網路健康、教育與職業輔導等,通過有意義的互動遊戲活動與學生培養感情。以不同現實生活的情境為主題,幫助學生將價值觀實踐;3) 品格與公民教育校本課程,給予學校自主性,以學習價值觀作目標,為學生訂製各類活動;4) 品格與公民教育指導單元,即性教育課程,旨在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經過近幾年的全面檢討,新加坡教育部由2021年起推出增強版的《中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在重組目前的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之上,增加了網絡健康教育 (Cyber Wellness)和心理健康教育(Mental Health)。

5. 青少年調查

近幾年來的各項調查研究結果和警方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了以下一些青少年問題加深的趨勢。研究報告第五章將較詳細報導有關調查研究數據和分析,以下只作綜合敘述,以免因提供詳細數據和解釋而致本報告摘要篇幅過長。

  1. 精神健康變差 -- 由於疫情和數碼生活等影響,三成受訪中學生的精神健康變差,主要原因估計是因為學生在疫情期間容易自我封閉、沉迷網絡、少與朋輩交往、及缺乏參加活動與運動的機會,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而他們在社會復常後要面對學業、朋輩關係等挑戰。過去一年有16.6%青年可能患上精神疾病,當中最普遍是抑鬱症。學生在個人心態、數碼生活習慣(如過度使用智能電話)、網絡欺凌(逾五成受訪青年曾遭遇網絡欺凌),如何面對逆境等等方面情緒發展,情況值得關注。以上綜合了港大精神醫學系、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香港青年協會等分別在2023年發表的調查結果。青少年自殺率在近幾年的急劇增幅亦需要關注,尤其學生自殺個案近月急增,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8至10月共錄得22宗18歲以下或大專學生自殺的新聞報道,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其中開學之後已佔20宗,包括9月和10月分別有7宗及13宗,按年同期增加近2倍,情況令人擔心和不安。
  2. 價值觀教育有缺失 -- 根據一項調查(教聯會2022),超過6成受訪教師表示目前價值觀教育出現缺失;受訪教師認為學校應最優先向中學生培育尊重他人、責任感、堅毅、關顧別人等價值觀和態度;表示現時學生的守法意識不足的也有6成。逾8成半教師指學校課時緊迫,表示沒有課餘時間與學生傾談的有近7成。另外一項調查(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價值觀指標2021》)顯示青少年出現自我存在價值的困擾,例如受訪青年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的比率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認為自己人生觀是消極的比率則上升。反映青年的精神健康,以及成長階段的自我存在價值有所動搖。
  3. 國民教育需要加強 -- 中學生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對國情的了解,對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對國家的最新發展的了解,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概念掌握,情況都不理想,例如受訪青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由2017年的86.0%,下跌至2021年的54.3%(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價值觀指標2021》;教聯會 2022)。
  4. 守法意識不足 -- 警方發表的數據顯示青少年犯罪率增加。今年(2023)上 半年,21歲以下因犯刑事罪行而被捕的青少年有逾1,529人,比較去年(2022)同期增約22.8%。青少年干犯「詐騙」及「洗黑錢」的數字升幅最高。今年上半年,因干犯詐騙而被捕的21歲以下青少年共217人,與去年同期的102人相比,增加115人,升幅達112.7%,當中59人是學生,較去年同期增加17人,升幅為40.5%。洗黑錢方面,單是上半年已錄得113名青少年被捕,超出去年全年的87人,而2019年更只錄得7人,升幅逾11倍;犯罪團夥利用網上平台等方法利誘青少年借出銀行戶口予不法分子進行詐騙活動,或訛稱政府部門人員,或者被人勒索,向對方索要錢財。這反映有受招攬的青少年崇尚物質主義的傾向,並成為犯罪團夥的骨幹,利誘其他同學加入。青少年涉及三合會相關罪行的被捕人數在數年間升幅甚高。 在2019至2022年間,青少年(10-20歲)涉及三合會相關罪行的被捕人數由339人不斷攀升至689人,數年間升幅高達接近90%,情況令人十分關注。在2023年首半年,有關被捕人數達307人,數字仍然高企,其中10至15歲少年涉三合會相關罪行的被捕人數,錄得115人,遠超疫情前2018年全年的91人,反映出黑幫分子利用青少年從事違法活動的情況有所增加。

小結

雖然上述調查結果及統計數據並不理想,但要強調的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近幾年都積極努力地採取措施去改善情況,並喜見學校在社會復常後逐步恢復正常和正規的教學工作。但新時代對價值觀教育的挑戰甚為複雜,而學校立德樹人的工作亦不能操之過急,需要細心、細緻和持久的工作,以及要因應社會轉變,進行經常或定期的檢討,以改善和更新策略與方法。

第二部份 策略性建議

《課程架構》在提到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時說:「香港學校和社會各界普遍認同應加強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生活態度,雖然所用詞彙(例如道德教育、正向教育、品德/品格教育、生命教育、靜觀教育、成長心態、社會情緒學習)和策略不盡相同,但方向及目標一致,均建基於學生於不同成長階段的發展和需要,為他們提供生活化的學習經歷和體驗,以幫助他們能健康成長、具國家觀念,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勇敢面對轉變和挑戰。」。

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5月29日就建設教育強國的講話時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倍增效應。

近幾年來,香港的價值觀教育已取得相當的進展,不少學校在各方面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實踐成效。本報告摘要第一部份內容帶出了有待改善的一些問題,以下的第二部份進而提出相應的策略性建議,作為補充與增強現時的政策和實踐,希望能引起教育界和社會人士的討論。

1. 以德為先、騰出空間、全員育人

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立德」就是培養良好的品德,「樹人」是要培養有高素質的人才。學生五育均衡發展,或是我們所說的全人發展,應是「以德為先」,在現今價值理念趨向多元、混雜、以致顛倒、混亂的時代更應如此,而從小學到初中階段,更應著重打好學生品德的基礎。中央政府《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19)所說的「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精確的描述。

強教必先強師。在香港的價值觀教育而言,尤其需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局在2022年發佈的《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聲明:「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是學生的楷模,其言行、操守和價值觀對學生影響深遠。教育專業和個人修養應相結合,以達至以德育人。該文件旨在清晰說明教師應有的專業操守及行為規範,鼓勵教師自覺遵守,保障學生福祉,守護教育專業,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

學校全員育人

《課程架構》強調價值觀教育需要學校不同持份者參與,群策群力。中國教育部2017年公佈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有關德育工作體系的章節,倡導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範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要在德育工作落實「全員育人」的指導性策略概念,首先要求全校教師都參與。以無錫外語學校為例,該校認為品德教育是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事業(「全員德 育」),需要每一位教職員工都承擔起品德教育的責任,為學生成長提供全方位的關愛與支援。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授品德知識,更要在日常行為言談中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成為學生成長的楷模。最重要的是,學校要求全體師生都要為學生成長提供全方位的關愛與支援。不論是校長、老師還是校工,每個人都負有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的責任。學校形成了「人人照看,人人關心,人人愛護」的育人氛圍。

該校又認為班主任在學生品德教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為此,學校高度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採取了系統的培訓措施,強化了班主任這一關鍵崗位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為推進學生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培訓內容上,學校聘請專家從班主任的職責、方法、技巧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培訓。同時,學校也組織所有教師整理自己的班級育人案例並進行交流分享,這樣可以相互學習其他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了讓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學校還設置了「班主任助理」的崗位。助理老師需要在現任班主任的指導下學習並予以輔助。待助理老師積累了足夠的實踐經驗後,學校才會考慮讓他擔任正式班主任。

加強不同層次的德育工作培訓

香港不少學校都有推行正向教育,致力於營造一個關愛的學習環境,部份學校更要求全部教師都要接受例如正向教育的培訓。各大專院校都有提供學生輔導證書課程;在優質教育基金和民間慈善基金的撥款資助下,一些大專院校、志願團體或服務機構又向學校教師提供如正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靜觀工作坊等的培訓服務,但這都是短時期的項目培訓,對不少學校來說可能缺乏持續性和系統性。另方面,學校雖有「一校一社工」計劃的學校補助,但無論人手和時間都只能處理少數和較嚴重的個案,不容易做到早期介入(early intervention)的工作。

新加坡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有關教學與學習的指導原則的第一條,是「每名教師都是品格與公民教育的教師」。課程形式之一為級任老師輔導課,強調社交與情緒管理技能的學習,網路健康、教育與職業輔導等。新加坡教育部亦計劃培訓一支經過嚴格挑選的專門的品格與公民教育教師隊伍,以便他們作為行為榜樣,有效推進改革及對其他教師進行輔導。

建議一:全員德育 -- 採用「全員德育」的策略,建設關愛學生的學校氛圍,推動有系統和不同層次的教師培訓

香港特區政府和學校領導要協作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並應採用「全員德育」的原則和策略,讓每名教師都成為「德育老師」。這並不是說所有教師都要有相同的責任和專業能力,去進行課程內容的傳授或處理學生的德育問題,而是指全部教師都有基本責任去關心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並接受不同程度的專業訓練,以便可在不同層次去幫助和支援學生。

首先應由教育局確立此項主要策略,要求全體教師除了要言教身教,為育人的楷模外,亦要為學生成長提供關愛與支援,並制定相關指引和計劃,包括提供什麼資源和渠道,去協助學校為全部教師提供不同層次和專業程度的德育工作培訓,特別是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與情感學習、正向思維、生命教育等方面;例如第一個層次是所有教師都要接受一定的基礎培訓,第二個層次是強化班主任在價值觀教育的輔導作用,而第三個層次是期望在每間學校都能建立一支德育骨幹教師隊伍,作為榜樣,及對其他教師進行輔導。

減輕壓力

香港的教育系統為考試制度所主導,會在客觀條件上忽略對學生德育的成長。根據教聯會的一項調查(2022),香港大多數教師反映在推行價值觀教育時,都面對學校課時緊迫,沒有課餘時間與學生傾談的困難。這其實都是眾所周知的現實。

建議二:騰出空間 -- 利用教育創新科技和人工智能,減輕教師工作壓力和學生過份操練,釋放多點空間讓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和全人發展教育

隨著創新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香港學校教育的發展策略,應該是去及早研究及探討如何利用不斷湧現的教育創新科技工具和平台,減輕應試文化的知識灌輸教學工作,減輕學生過多的作業負擔與校外補習負擔,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進而提升教學效能,以及讓學校可以騰出多一些空間和精力去執行價值觀教育和全人發展教育。

2. 全社會關心學生德育

《課程架構》要求家校合作,全社會動員,營造正向社會氛圍。近年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與守法意識的惡化趨勢令人擔憂,除了須要再加強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外,更須要全社會人人關心,群策群力。

建議三:德育平台 -- 推動全社會關心學生德育,組成各式各樣的「德育大平台」

建議在政府鼓勵下、教育界、家長組織、專上院校、文化、傳媒、智庫、工商專業界、社會團體等組成各種各樣的合作平台,全社會動員起來關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價值觀教育;除進一步推動及組織有關活動外,更需要就例如以下議題進行研究、討論、交流,進而提供可行的具體建議,以及進行試驗和實踐:

  • 如何整體及有針對性地去幫助學生改善其身心健康狀況;
  • 如何利用教育創新科技和人工智能,減輕應試制度和文化對學生和教師的壓力,釋放多點空間給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和全人發展教育;
  • 如何系統地建立以中華文化為主幹的價值觀教育模式;
  • 愛國主義教育如何定位與落實,如何有效地在學校推行,又如何與憲法、基本法、國家安全法的三法教育及價值觀教育進行精簡的整合,而不致對學校做成太大的壓力,影響其他範疇的教與學工作;
  • 如何有效地推行網絡健康教育和守法教育,提高學生的數碼素養和法治概念,並減輕和防止網絡文化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禍害;
  • 如何進而有系统性的規劃,包括大中小幼階段的連貫性與銜接性,學校課程、活動、氛圍及教師的全方位安排,學生培育知、情、意、行的標準;等等。

以下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策略性建議,希望能引起更深入的社會討論。

3. 以中華文化為主幹,結合世界文明的優秀元素

《課程架構》主張價值觀教育應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貫通不同跨學科價值觀教育範疇,如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包括《憲法》、《基本法》及國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律框架下的人權教育等;並透過貫通和滲透於不同範疇的學科及全方位學習,協助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文件舉了一些例子,其中之一為「在講授環境保育議題時,可向學生講解傳統中國「仁」的概念,不但是要愛家人,愛國人,愛天下一切人,而應擴充至愛一切動物及草木山川,有「贊天地之化育」之心。」

文件又提出要「加強培育學生與中國傳統道德和中華文化有關的核心價值,以陶鑄學生優良的品德和行為。」、「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立根於中華文化」,並以孝悌、仁、民胞物與等概念為例。在「運用《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培育學生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傳統美德(舉隅)」的圖表,就如何在小學至中學的不同階段對於相關學生學習期望,將一些傳統美德和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聯結起來,例如:「仁」與同理心、關愛、尊重他人、承擔精神、國民身份認同;「義」與堅毅、守法、誠信、尊重他人、國民身份認同;「孝」與關愛、同理心、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禮」與尊重他人、守法、同理心、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

由於21世紀世界的急劇轉變,在全球化影響下,社會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的矛盾趨於尖銳和複雜。香港原本是中西文化混雜的國際城市,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在特定的時勢下可演變為公開的衝突,例如西方的個人主義與東方強調集體主義的矛盾,而部份青少年對英美模式的自由、民主、人權和公義概念的全盤接受,以及對現代中國的發展和情況缺乏了解,故此必須加強國民教育。另方面,雖然價值觀教育要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但也應充分發揮香港的「一國兩制」和國際城市的獨特優勢,結合世界現代文明的先進元素。

傳統中華文化著重優良品格的陶鑄,而中華文化的學習內容豐富,神話傳說、名勝古蹟、禮儀制度、哲學倫理、文學藝術、民生風俗等俯拾皆是,當中蘊含許多值得學習的傳統美德。但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體大精深、經典浩如煙海,尤其涉及哲學概念部份,中文科和中國歷史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師,恐怕難以懂得如何推行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的價值觀教育。當然,一些學校在推行價值觀教育的跨學科教學活動項目時,會讓中文科和中國歷史科教師參與,協助將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和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聯結起來,但香港學校要普遍及持續地做到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的價值觀教育,十分需要政府的支援。

建議四:建立模式 -- 系統地建立以中華文化為主幹,結合世界文明的優秀元素的價值觀教育模式

特區政府、教育界和社會持份者應加強合作,支援學校以中華文化為主幹,並結合世界現代文明的先進元素(例如心理學、社會學、正向教育、生命教育、素質教育、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等),逐步建立起有系統性與可操作性的價值觀教育模式;可考慮由香港和內地的學者專家組成相關教材編寫委員會,下設各工作小組,將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和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聯結起來,編寫及出版一系列教科書和教材資源,供學校使用。

4. 內地與香港學校的德育經驗交流

疫情後社會復常,除了香港教師與學生恢復參加到內地的國情學習團之外,兩地的姊姊學校也重新開展交流活動。既然香港的價值觀教育須要以中華文化作為主幹,更應在這方面促進兩地學校的經驗交流。

在訪問廣州朝天小學時有提到粵港品德「一課兩講」網上交流計劃,可以作為應予推廣的例子。該計劃由田家炳基金會發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和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組織統籌,在粵港20所小學推行,主要目標是促進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推動粵港兩地小學在相互學習借鑒育人經驗,以創新的形式突出品德教育的主題,促進德育教師的專業發展。該計劃自2021年9月啟動以來,收集了兩地30餘節優秀德育課堂示例,組織了10餘次研討會議,為疫情下兩地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校際交流提供了有效示範。

2022年10月25日,粵港「一課兩講」網上交流計劃總結研討會舉行,通過會議展示成果,並總結分享實施成果,共有來自兩地20所學校近60位教師參與了會議。兩地學校從課堂內容、教育設計、學生個別差異、道德原則的建立、課前預習、課堂氣氛等方面分享了兩地教師課堂的異同之處。同時也提出兩地課堂的差異的一些思考,邀請教師進一步反思教學理念及實踐,提升育人效果。以廣州朝天小學參與的一堂課為例,該校的課堂設計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更突出培養學生的大局觀,而參與的一間香港學校的課堂設計更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共情,並鼓勵學生採用開創性的思維解決問題,樂於看見學生想出富有創意的解決辦法;兩地學校均能遵循育人的基本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

建議五:兩地交流 -- 推動香港學校與內地學校的德育經驗交流

教育局和各社會持份者可協作推動兩地有關價值觀教育議題的學校經驗交流,例如可參考粵港「一課兩講」網上交流計劃,與廣東省合作持續推動大灣區內地學校與香港學校的「德育一課兩講」網上交流計劃。這也可作為香港師生的國民教育的一部份,並同時促進了大灣區教育發展的交流合作。

5. 增強心理健康、網絡健康與守法的教育

上面第一部份第5節「青少年調查」的內容顯示部份青少年近年來的精神健康轉差,受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加深,一些青少年犯罪率亦在上升。《課程架構》應盡快增強以下三個範疇。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國內地德育內容的五個範疇中的第五個為心理健康教育。以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為例,學校成立了學生成長中心,專門負責學生品德教育工作。部門下設有專職教師,他們運用心理學等專業理論指導德育實踐,並請例如北京大學的心理系教授等專家指導、把關及培訓教師。學校又設有心理健康課,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通過 「幸福團體活動」、「幸福小組合作」等模式打造「幸福課堂」,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向學生全面介紹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重點引導學生探索獲得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理解積極心理的理念,增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並能夠把有關積極心理健康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未來的實踐之中,説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成長、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

新加坡中小學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著重社會與情感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控制情緒、關懷他人、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有效地應付生活中的挑戰;當中包括五大相互關聯的技能: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關係管理和負責任的決定。另方面,新加坡教育部由2021年起推出增強版的《中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重組目前的小學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Mental Health),加強融入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巧建立堅韌力、加強心理健康、及懂得應對挑戰。

網絡健康教育

OECD把傳媒素養定義為「通過批判性思維從多種媒體來源中獲取意義並評估其可信度的能力」。媒體及資訊素養作為一個綜合的概念,不單是照顧資訊科技的技術層面,更著重對由資訊平台所得資料的思維和技巧方法,學會辨別資訊真偽,並發展創造新資訊的能力,等等。

新加坡課程的增強版增加了網絡健康教育(Cyber Wellness),以應對網絡時代所帶來愈來愈嚴重的沉迷上網、虛假訊息、網上欺騙、網絡欺凌、色情資訊等問題。香港學校也推行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但隨着人工智能的最新急速發展,可能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守法和精神健康問題的嚴重性,而當中主要涉及道德、價值觀和明辨是非的範疇,故此更應加強學生的網絡健康教育。

法治教育和守法教育

特區政府近幾年來推行「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法」三方面的教育不遺餘力,相信會逐步增加學生對「一國兩制」憲政基礎及依法治港的認識。 另方面,本報告摘要第一部份第5節所反映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顯示除了禁罪教育之外,要增加學生的守法意識和對觸犯刑事法的後果的基本認識。 

建議六:輔導學生 -- 加強心理健康、網絡健康與守法三方面的教育

為了應對香港青少年近幾年在精神狀態、網絡使用和觸犯刑事法三方面的新情況,教育局應盡快研究如何增強心理健康、網絡健康與守法三方面的教育,既 要與價值觀教育結合,也可鼓勵及支援學校通過公民教育、正向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靜觀教育、或社會情緒學習等以校本推行。 

6. 思維模式的學習

當今世界價值觀念多元化,轉變迅速,又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進入後真相時代,愈來愈多人以立場和情緒代替事實真相,不會進行客觀和理性分析,因而有道德群組或陣營的激烈矛盾對立,難以溝通及尋求妥協共識的現實。近年來的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也會被不法分子利用,令青少年更容易受其毒害及墮入法網。因此如何讓學生增強慎思明辨的分析能力,愈來愈變得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作的「可持續將來的教與學」(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網上課程,其單元22名為“Values Education”,就涉及價值取向的議題教學,提出兩種主要取向:價值觀澄清和價值觀分析。其中,價值觀澄清主要基於學生處身價值觀紛歧的環境,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分析和選擇,讓學生澄清在多元社會中自己所持的價值觀。至於價值觀分析,主要在於檢視課題內容,以及不同看法與理據,由教師帶領學生對生活情景進行思考,分析不同人的價值觀念,以及其原因和影響。無論是價值觀澄清還是價值觀分析,都不可能缺少教師的參與。

新加坡增強版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列出了數個有成效的教學法。首兩項的「敘述法」和「設身處地考慮法」是通過虛構的故事、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身處地、提問交流的方法,而引導學生做一些道德上的思考和決定。第三項是「道德認知發展法」,由教師提出道德兩難問題,讓學生投入情景作出選擇,並探討每人的抉擇依據,提升至更高,更廣泛的思考層次。第四項是「價值澄清法」,幫助學生澄清在紛繁多元的社會中自身的價值觀,由教師列出各種可能的選擇,讓學生逐一衡量,分析自己的選擇,並發掘其背後隱含的價值觀;在這過程中帶領學生作出理性的思考,激發他們釐清自己的價值觀,引導他們作出更明智,負責任的決定。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美國哲學教授Matthew Lipman提出的兒童哲學教學法(Philosophy for Children,簡稱P4C),是一套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法。在這個哲學探究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擔當的是啟發、推進的角色,推動並發掘學生的深層想法,最終希望培養學生的4C:Caring Thinking(關愛思維)、Creative Thinking(創意思維)、Collaborative Thinking(協作式思維),以及Critical Thinking(慎思明辨),而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懂得理會或願意聆聽他人的說話,懂得如何提出理據表達意見,思考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促使學生對不同議題有更深層次的高階思考。澳洲一些學校在實踐P4C中取得成效。香港教育大學早年也有舉辦P4C工作坊;個別香港學校也在P4C的基礎上試驗「哲學探究教學法」(Philosophical Inquiry)。

上述各種著重思維訓練教學法,讓學生從「內容學習」變成「思維模式的學習」,鍛煉學生的聆聽能力、思辦能力、分析能力、協作能力等。當然這種思維模式的學習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亦需要經過專業訓練,只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試驗及逐漸推廣。香港學校都有嘗試採用上述的各種思維模式的學習,但因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未能有系統和持續地進行。

建議七:學會思考 -- 逐步推廣思維模式的學習

教育局可鼓勵及與大學機構和教育團體合作,向本地學校教師逐步介紹和推廣思維模式的學習,並為有志學習的教師提供培訓,讓他們回到學校去進行實驗和示範,進而吸引更多教師參與培訓和實踐,漸進地在教育界推廣。

7. 由認知、情感到意志、實踐

《中學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2017)提到價值觀教育的推行策略時,強調學校推廣價值觀教育時應結合認知、情感及實踐,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經歷。

認知、情感和實踐是知、情、行三個層面的發展。「知」是理性分析、道德判斷、辨別是非的能力;「情」是感受、積極的態度、同理心及道德情感;「行」是在現實的環境中,把認知和情感付諸行動,故此體驗式學習、社區服務、勞動教育(內地將此作為五育之一)等都是甚為重要的。

情意教育是指智能以外關於興趣、感情、態度、意志與價值的學習歷程。學生得到了知識,又經過情感上的體會和深化,要產生動機、意願和決定,才會付諸實踐;由認知和情感轉變為行動須要通過意志力,其中包括決心、信心及恆心。故此,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時應結合認知、情感、意志及實踐,即知、情、意、行。其中「知」是知識基礎,「情」是情感和動力,「意」是志願與堅持,「行」是行動實踐。最後的行為表現更是衡量一個人品德水準高低的主要指標。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中的堅毅、責任感和承擔精神,尤其包含了強烈的意志力。學校須要讓學生的價值建構由知識主導,轉向思考什麼是美好人生,有承擔更大責任的意願,並在將來用行動去實踐。

建議八:服務社會 --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承擔精神,並有意願在將來服務香港

價值觀教育在傳授知識及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同時,更要加強社區考察和服務學習,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加深認知和情感,把價值觀內化為信念與品格,從而引導學生產生行動志願及在將來付諸實踐。學生立定志向不單指個人的事業和生命的發展,也應把在學校學習其間培育出來的社會關懷,在以後的日子轉化為對香港社會作出貢獻。

香港要持續發展及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下的作用,正面對眾多複雜的挑戰。我們須要培養年輕一代的社會責任感和承擔精神,裝備自己去在將來服務及貢獻香港社會,成為一個良好公民。

愛國主義教育

最近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愛國主義教育法》第22條規定:「國家採取措施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台同胞對國家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行政長官在《2023施政報告》中宣佈,計劃設立「愛國主義教育統籌小組」,以對應《愛國主義教育法》,在本地展開相關工作。他又表示,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會將職能擴大至涵蓋愛國主義教育,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協調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國民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在不同層面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教育局局長在2023年10月31日的電台節目中表示,愛國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即使是不同學科都要有認識國家以及培養學生國家身份認同的部門存在。她又期待年輕人對國家有責任心,先認識愛國的價值觀,後實行愛國行為。

《愛國主義教育法》第1條開宗明義說:制定此法案,是「為了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要在香港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幫助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有基本的認識。

建議九:愛國主義 -- 在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除了加強文化歷史教育,還要研究如何精簡地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和貢獻

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舉國努力(包括香港市民的參與),已在國家現代化的道路上取得巨大的進展。「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中國特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後四個特色實際上是包含了人類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歷史上的偉大思想和進步思潮,各個國際性組織(例如聯合國、各個國際性環保公約)的宣言和約章精神等。

另方面,中國政府也在國際上宣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有五個目標: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既包括了聯合國有關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支持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行動等工作領域,也包含了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建構一種基於共同善的新人類主義,即是一個具有普遍相容性和共生性的世界體系。這個新體系以中華文明一貫的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的理念為基礎,以消解現有國際政治的排他性,培養國與國之間的包容性,並把儒家人倫關係推廣到國際關係,建設一個四海一家,平等、和諧、公正的新世界。

特區政府在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該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家和人類的未來發展願景,鼓勵市民,尤其是年青人和學生裝備好自己,在各方面改善香港,促進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繼續發展,從而進一步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作出貢獻。

建議十:遠大理想 -- 培育學生對國家和人類未來發展的美好願景的嚮往,基本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和構想

我們須要培育學生對國家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準備以後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和 中國現代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在這方面更須要讓學生基本認識「中國式現代 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和構想,初步產生對這兩個有關國家、世界 和人類的美好願


作者

馮可強先生
董事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