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主要的學生內地交流資助計畫研究 -- 推行十年後的檢討與改善

出版
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
作者
馮智政
ISBN
9789628240333
教育
2019-10-14

報告摘要

學生內地交流計畫在香港主要由教育局、民政事務局及其他政府資助(例如優質教育基金)進行,至今已經推行十年。是次研究主要針對教育局的內地交流資助計畫,以及一些支援內地交流資助計畫的措施。而在教育局多項交流計畫當中,「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計畫最具代表性,該兩個計畫擁有最高參與人數及獲得對多撥款,因此本研究將
重點針對上述兩項計畫,分析過去十年教育局在內地交流計畫的角色、成就,以及面對的挑戰等。

本研究之文獻研究除了檢視政府政策文件,更查閱了近年內地交流計畫招標書及通函。此外,香港政策研究所亦在2018 年11 至12 月期間透過問卷訪問了255 間學校之教師,乃全港近五年相關範疇研究內最大型之教師民調。


主要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投入了不少資源在內地交流發展上,內地交流因此在不同層面上都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就,包括:

成就一:政策積極投入,參與人數提升

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投放了大量資源於學生內地交流上。從2008/09學年的1,200 萬增加至2019/20 學年預算之1.2 億元,增幅為十倍。在
資源大幅增加底下,內地交流計畫在過去十年成功吸引了超過40 萬人次參與,年齡層遍佈專上、中小學生,且人數呈上升趨勢。參與人數從2008/09 學年的大約1 萬人,上升到2017/18 學年的接近7 萬人。

除參與學生數字外,學校參與數目亦大幅上升,從2015/16 學年的302 所,增加至2017/18 學年的535 所,增幅超過77%。顯示內地交流計畫的普及性越來越高。然而,內地交流計畫主要由教育局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組負責,而該部門只有約廿名職員,就此行政規模而言,學生及教師參與人數已是相當理想。

成就二:重大社會事件後之應對

教育局在香港重大政治事件後均有對內地交流計畫進行跟進工作。2012 年7 月「反國教」大遊行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被擱置,內地交流計畫因此在了解國情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遊行過後內地交流的參與人數不僅沒有大幅下滑,更逆轉過往下跌的型態,呈現「V 字型」反彈的趨勢,參與人數從26,000 人上升至50,000 人,升幅接近50%。類近的反
彈亦出現在2016 年2 月旺角年初一騷亂之後,顯示相關當局在重大事件發生後均採取了適當且有效的應對措施,令內地交流的重要性更加明顯。

成就三:異中求同,從文化角度切入,鞏固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根

香港與內地在政策、發展、經濟等層面上存在很多相異之處,然而特區政府巧妙地以文化作為切入點。縱觀現今內地交流的主題,大部分交流團均以不同類型的中國文化為主題,例如以「孫中山誕辰」為主體的交流團,以及其他以中式建築、文學為主題的交流團。透過文化把中港兩地串連在一起,讓學生了解中港的文化相似之處,增強兩地的聯繫性。另一方面,由於現今中學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多從文學(中文科)、歷史(中國歷史科)等學科去接觸。學生若需要對中國文化深入了解、親身體驗如建築、節慶、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知識,學生內地交流便是一個重要的課程延伸,為學生提供一個親身學習中華文化的機會,原真性及完整性比課堂上的學習相對較高,鞏固了學生對於中華文化的根,增加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

成就四:主題式回應中國發展

隨著中央政府近年來提出不同範疇的發展方向,內地交流的主題及參訪地點亦隨之增加,例如一系列不定期舉辦的主題式交流學習計畫,交流主題涵蓋科技、藝術、自然等範疇,回應了國家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交流地點亦逐漸擴大,從一開始只局限於廣東省,到現在已經提供超過22 省內外的參訪地點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對中國的了解更全面、更完整。

成就五:成功提升學生個人能力、擴大其中國視野

在定量研究當中,受訪教師認為內地交流為學生提供一個「活動教室」:學生透過內地交流提升個人能力,包括在外照顧自己能力、普通話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同時,受訪教師亦認為透過參訪內地不同地方,學生對內地的視野得以擴闊,同時能夠給予學生最真實的中國經驗,以及讓學生學習中國的發展歷史。


研究發現特區政府對內地交流具有很高的成效期望,然而,因為面對著不同層面的挑戰,內地交流的部份成效未能有效的彰顯出來。本文把上述的因素及挑戰按處理時序歸納為規劃、執行、檢討三個層面:

挑戰一:規劃層面 需理順兩地政府政策期望

中央政府在過去十年給予特區政府不少關於內地交流之發展方向及政策的建議。縱然在《憲法》、《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特區政府不須要完全遵循中央政府之政策;然而內地交流的執行與中央政府及內地相關部門、機構息息相關,包括行程安排、學校、商業機構合作等等,與教學質素緊緊掛勾。雖然特區政府在某程度上亦作出相關政策及措施以回應中央政府之建議,但是次研究發現中央與特區政府之間存在政策上的差距,同時較大的政策落差可能會導致雙方在執行上的配合不足,從而降低內地交流的效率。因此特區政府必須理順兩地政府的政策期望,加強與中央政府的溝通,才能相互配合,把內地交流的成效發揮完整,從而影響內地交流的教學質素。

挑戰二:規劃層面 恆常性內地交流計畫內容要與時並進、尋求不同切入點

十年其間內地交流的主題缺乏適當的更新,尤其是教育局對恆常性交流內容之更新相對較少,未必能吸引學生重複參加。縱然教育局有提供與課程及學生成長、發展相關的主題式交流學習計畫,然而這些計畫並不定期舉辦,涉及的人數只佔教育局內地交流人數不到百分之十,部份交流團如「職業教育體驗營」,每年預計參與人數只有80 人,影響層面較窄。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學生到外國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因此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交流團,學生對內地交流的積極性相對較低。同時,全球化亦令學生更容易接收世界的資訊,他們對交流的焦點不再著重於景點遊覽,因此原有的內地交流團模式對現今學生的吸引程度越來越低。

現今內地交流以「旅行團式」遊覽為主,定量研究的受訪教師對對於在交流內能學到「全面準確了解一國兩制」、「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承擔」等有關中國的議題上出現較大的期望落差,因此反映了內地交流實際操作與政策原意出現落差,未能完整地培育學生對中港關係的了解。

挑戰三:執行層面 制度上需要引入熱心教師及夥伴

根據特區政府簡介會文件顯示,特區政府對教師在內地交流的功能性存在很高的期望,除了帶領總結會外,更希望教師能夠充當解說員的角色。同一時間,特區政府對內地領隊也存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提供完整的介紹。然而,因為內地交流的招標政策以「價低者得」為主要原則。無論在團費與市場價格比較,抑或是團費自身逐年比較兩個基準上,都顯出團費在現實市場上的不合理性;由此可見價低者得政策會導致承辦商為了競得代理權而調低價格,而價格落差往往會轉移到行程安排上,間接導致交流團質素下降,影響師生體驗。定量調查顯示,教師認為交流團體驗不佳會大大影響學校及學生未來是否再次參加交流的意欲,同時也會降低教師的熱忱;因此證明內地交流的制度會影響學生的體驗,再而影響教師的投入程度與表現。

由於同根同心計畫屬於「套餐式」交流活動,教師往往處於被動角色,因此主動性及投入程度相對較低。面對不斷改變的社會及新的交流主題,教師在交流活動上需要採取新的教學法。然而現今政府並沒有提供相關支援或培訓予教師,導致教師表現未能準確達到政府預設期望。

挑戰四:執行層面 同學之間的分享、延伸內地交流在本地學校的影響力

研究發現內地交流正面對空缺率、同儕間的分享、交流學習的成效的「三樽頸」。首先,內地交流的空缺額年漸增多,主要原因為實際參加學生增加的幅度並沒有預算名額增加幅度一樣大。其次,學生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未克出席交流活動,因此參與學生學習成果之分享將對內地交流形成重要的延伸作用。最後,由於內地交流的行程安排主要注重在「旅行團式」遊覽,對內地接觸較為淺薄,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體驗。

挑戰五:檢討層面 制定完善檢討系統、廣納參與者回饋資訊

由於缺乏一個完善的回饋系統,導致現今內地交流缺乏自下而上之靈活性。參與活動的學生及老師暫時沒有相關途徑反映他們的意見,例如在定量研究中,大部分教師均認為內地交流的手續過於繁複、行程太匆忙而未能深入了解等。然而,教師及學生卻是內地交流的真正用家。由於未能有效吸納用家的事後意見、學校未能參與交流計畫設計等因素,交流因此未能完全符合用家之需要。


建議

本研究根據上述分析歸納為三個層面的挑戰,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希望內地交流成為一個完整、完善的系統。

規劃階段:透過微調政策引入更多動力、從而提高及建立準確的內地交流系統

  • 調整及簡化交流申請手續以便把時間投放在教學工作上。
  • 特區政府應與中央政府合作,一方面提高對香港承辦商、領隊、導遊的要求;另一方面透過中央政府加強規管導遊水平。
  • 特區政府應該向教師提供相關主題知識作培訓,內容應涵蓋領隊知識、總結及講解技巧等,讓他們深入認識行程內容及交流團的意義。
  • 可在規劃交流團時加入學生個人成長,態度及社交學習的元素,或者建基於現時以文化為主題的交流模式。

執行階段:增強交流多樣性、鞏固交流行程內容的品質

  • 參觀時可安排詳盡的講解,並設答問環節,加強交流的深度。
  • 在定量研究當中,受訪教師認為交流團主題可引入新切入點,包括生涯及價值觀教育。同時應照顧學生全人發展需要,包括發展能力、生涯規劃等。
  • 政府可按主題組織專家團隊,配合教育局委託內地交流計劃作導引及解說。

檢討階段:制定完善及定期的回饋系統、延伸交流效益

  • 回饋系統不應單單應用在事後檢討,同時在擬訂計畫及招標前亦應進行諮詢;
  • 系統應定期就各合作單位進行檢討,了解教師及學生的期望與落差。
  • 及時取締不符合標準之行程安排
  • 政府亦應先吸納承辦商及教育界意見,以制訂最適合用家之交流行程。
  • 政府應容許學校投放額外資源、應積極利用創新科技、透過利用社交媒體,以解決「三樽頸」問題。

作者

馮智政先生
研究員
梁嘉豪先生
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