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NCS 老師談 NCS 學生 —— 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也需「學英文」?

出版
香港政策研究所
作者
馮智政
教育
2020-09-24


一直以來,不少人對少數族裔學生和導師有一定的疑惑——普遍大眾認為 NCS(Non-Chinese Speaking)學生都是成長於英語背景的國家、英語背景的家庭,根本沒有必要培養他們的英語基礎能力;更有些人認為,因非華語導師的文化背景以及母語和一般香港學生不同,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隔膜必然會比本地導師更深,而相互之間的了解亦會更少。

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於 2020 年 8 月訪問協辦網上暑期英語課程的機構,該課程致力提升英語水平不達標學生的英語水平,為基礎不穩定的學生鞏固知識,提升所學。本年度課程錄取了數位本地非華語學生,並且招攬了數位非華語導師指導學生。而這些普羅大眾均有的疑惑在本年度的活動中亦為大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答案。以下我們擇錄了該課程兩位非華語導師——Aman 和  Mallhi在完成整個課程後的心得,嘗試為大家解答一下長存已久的迷思。


非華語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

本年度課程錄取了數位非華語學生,社會或許有既定印象認為他們比本地學生有著更高的英語水平,因此根本無需參與此課程來提升個人基礎英語水平,但導師 Aman 作為非華語人士以第一身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答案。「既定印象就是,非華語學生普遍的英語能力應該比一般的本地學生高,因為在我們國家的某些區域,英語的確是除了家鄉話外另一種慣用語言。」

然而,當討論到香港的非華語學生多數使用什麼語言時,他指:「一般的非華語學生小時候已經跟隨父母來到香港。身邊的鄰居街坊都是粵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因此,我們培養英語能力的語境與一般學生並不大差異。」再者, Aman 指在家與家人溝通時,基本上都是說家鄉話,根本沒有比本地學生更多機會接觸英語。「所以,縱使我們這些非華語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看來比本地生稍微強一點,但當談及深入的英語文法或文化,其實非華語與否,能力也不大分別。在欠缺了語境的情況下,非華語學生學好英文的機會便更難了。」可見,普羅大眾似乎都高估了非華語學生的英語水平,並疏忽了他們的學習需要。


非華語導師處理本地學生的困難

正如上述所言,很多家長都認為,非華語導師成長的文化背景與本地學生不同,與本地學生相處時,他們之間就會有道「墻」阻隔他們。而且非華語導師的母語不是粵語,在解釋學習疑難上會比本地導師遜色。 Aman 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個人見解。她認為:「的確,我們之間膚色上的分別會令人看起來多了一重隔膜。但大家也不太了解非華語人士的成長背景。我們從小來到香港,在本地學校求學,身邊的同學老師均是以粵語和我們溝通,因此粵語早已成為了我們的母語。雖寫作能力或不及本地學生,但全粵語溝通根本和本地人無異。」

訪問中,我們向 Aman 問及,非華語導師會否遇上與本地學生難以交流的問題。 Aman 回應:「在解釋學生學習疑難方面,其實我們絕對能夠做到雙語廣播。當需要以粵語解釋才令學生明白的情況下,我們也能夠立刻以粵語解釋,和一般導師一樣。」

而對於被指有所謂「隔膜」,她認爲隔膜都是大家對非華語人士的誤解。「我們在香港成長和接受教育,其實也被香港文化熏陶。就如現在流行的韓國明星,在非華語學生社群也會廣受討論。因此在了解學生方面其實也並不困難。而課堂休息時間,學生也會和我分享他們的近況和興趣,大家沒有因為種族的差異造成隔膜,反而十分樂於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活,大家也能打成一片。」由此可見,所謂的隔膜和不了解都是大家對非華語學生成長背景的了解不足才出現的錯覺。


給導師面對非華語學生的建議

眾所周知,香港一直推行融合教育,不少非華語學生被分派至普通學校,令到不少非華語學生因為與大眾學生的語言差異造成學習困難,此問題其實也令許多本地老師頭痛,不斷更改教學課程務求真正「融合」所有學生。

暑期英語課程的另一位非華語導師 Mallhi 也以過來人的身份,為需要教導非華語學生的本地老師提供了一些建議 —— 「由於學校課堂每班均有 20-30 位學生,老師的確很難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而且大部分班裡的學生都是本地人,老師照顧主流學生的需要也是無可厚非。但老師可以留意以及調整一下課堂裏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雖然大部分學生的母語都是粵語,但是大家也有基礎英語能力,因此,課堂上可以考慮多調整使用英語或中文解釋內容的比例,令非華語學生對教學內容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

由於很多非華語學生在香港上課時總是覺得自己是少數,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因此 Mallhi 也提醒本地老師:「在課堂過後,本地老師也可以私下和非華語學生多多聊天,從而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和難處。」 Mallhi 指在其學生時期,有時候他們難以提起勇氣表達自己對教學內容的不了解。「如果老師能多花時間深入了解我們的困難,令到非華語學生感受到自己也像一般學生備受關顧,便會大大提升我們的學習動力。」

就以上兩位的分享,相信能夠為大家解答過往的疑惑,並對非華語老師和學生有不一樣的認識,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困難。亦希望本地老師能夠透過以上的親身經驗,對非華語學生的困難有更深入透徹的了解,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或方法,使所有非華語學生與本地學生能達致真正的教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