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教育X台北辦】台升學申請料破5000人創歷史新高 反思港高教應以學生或學院為本

出版
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
作者
馮智政
教育
2020-05-09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接近尾聲,試後許多中學生考慮到大專院校繼續進修。畢竟香港資助學位有限,學額不足之下,許多學生選擇到海外升學。除英、美、澳、加外,其中近年最熱門選擇是到台灣升學。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馮智政主任於2020年5月5日訪問了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部駐港代表馬湘萍參事,瞭解更多有關香港學生到台灣升學的期望、準備、趨勢以及在疫情下到台灣升學的影響。


每十個DSE考生有一個申請到台升學

考評局指2020年度共有52,687名學生報考文憑試,而馬參事估計本年度報讀台灣大學人數則預計多於5000人,大約佔DSE考生一成,足見台灣高等教育對香港學生的吸引。馬參事表示,今(2020)年度透過海外聯招統一受理之學士班報名人數總計已超過3900人申請,另外各學校的自行單獨招生尚在受理報名中,按趨勢馬參事預計總報名人數會超過5000人,比去年多了大概2000人。兩年來,香港學生申請到台灣升學的人數逐年增加。科系領域方面,除了比較多港生喜歡的社會與心理、資訊工程、文史哲及藝術學群之外,醫藥衛生學群如藥學、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在這一兩年也受到香港學生的喜愛。


教育最美的風景應該是人

台灣高等教育的品質受到香港學生的喜愛跟肯定,馬參事指因台灣高教學習環境具有九大優勢,其一為大學提供了完善的僑外生輔導及照顧。一般升學機構的賣點多爲注重學術表現或獎學金的多寡,而參事則特別提到台灣僑外生專責單位的照顧是既親切又溫馨。「對於離開香港到台灣求學的學子,台方都會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孩子一般的照顧,從接機到校舍無微不至的照顧讓香港的學生倍感溫馨。」馬參事指台灣社會文化注重人情味,不論是對朋友或陌生人、來自香港或世界各地,透過真正的關懷讓僑外生倍感溫馨從而消去排斥感跟恐懼感,讓在台就學的學生更開心、更安全。所以,馬參事表示台灣以人爲本的教育風景吸引了世界各地僑外生。

反觀香港不乏大學在國際教育機構的世界排名中躋身前列,院校把研究報告數量、國際生比例、學術互評等指標做到完美無瑕。跟着排名機構所定下的遊戲規則走,在這院校爲本的框架下,大學對學生的關懷無法被量化,資源投放自然不足。的確,國際聲譽受到海外學生歡迎,然而這排名最多只能反映研究水平,而非教育質素及對學生心理與興趣的關懷。大學在教育制度上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爲神聖的知識殿堂,另一方面作爲發展莘莘學子各方面潛能的搖籃。

馬參事指多元的學系選擇亦造就台灣的優良高教學習環境,像海洋、森林、漁業等領域為香港的大學所缺乏。「要在香港追夢談何容易?」香港少年「魚神」黎諾維在文憑試放榜前已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取錄,他指出當年若選擇在香港升學根本不會有機會主修魚類相關學科。現時他在台灣升讀碩士,繼續追夢。很多時候香港學生把興趣屈服於有限的科系之下,不論因爲他們成績不足還是科系缺乏,也顯示出香港高等教育制度上的弊病——大學升學設計上,應該是學校遷就學生,還是學生遷就學校?教育的原意是為了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提高高等教育的活力、質素和效率。當教育制度變得市場爲本,教育變成生意、學府淪為學店,香港教育最美的風景會否只剩成績?


疫情下的安心就學及升學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月,台灣雖採取入境限制措施,卻也是全球少數本地學生能繼續上課的地區。目前香港的學生無法到台灣繼續學業,台灣政府已要求各大學提交「安心就學方案」以彈性配合僑外生遙距學習。方案涵蓋選課、修課、休學以及畢業等方面,放寬他們註冊、繳費、上課,甚至畢業的限制。同時海華服務基金及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辦事處)也會回饋港生意見及困難到台灣教育部。而招收港生的途徑之一的「聯合分發」是採用文憑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由於文憑試已如期舉行,所以應届文憑試考生的報名不受影響。此外,各學校的自行單獨招生亦尚在受理報名中。對於應届考生,「聯合分發」放榜日期為七月底,而各大學自行單招則為八月一日後。

馬參事寄語計劃到台灣升學和在台港生三方面的提議及期望。她建議選擇台灣的大學時,先從自己喜歡的領域出發,再對接台灣有開設相關科系的大學進行資料研究。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積極的課堂學習外也該多參與社團活動,致力發展自己各方面潛能,從而擴展人際關係、訓練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把握實習及海外交流的機會。面對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時該保持開放心胸,融入社會,就能發現台灣生活的美好。



參考網頁: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辦事處)https://www.teco-hk.org/

海華服務基金-台灣升學官方機構 https://www.highwise.org/

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官方網站 https://cmn-hant.overseas.ncnu.edu.tw/


作者

馮智政先生
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員